亲爱的BABY侵略者

本文已影响2.32W人 

母爱总是被歌颂得很崇高。伟大的母亲总是含辛茹苦,牺牲自己的一切。难怪现代女性会把做母亲视为畏途,担心孩子会使自己丧失自我。可谁说我们一定要做传统意义上的“伟大母亲”呢?我们还有别的选择,比如做个现代酷妈,有爱心,更有自我,只要你懂得界限的艺术。

自从升级为妈妈,柯雯的生活全然改观,常常感觉筋疲力尽。每天早出晚归地工作,下班后,尽管有保姆,但精力充沛又调皮捣蛋的多多往往会缠着妈妈。多多喜欢搂着妈妈睡觉,所以柯雯要等到多多熟睡之后才能爬起来干一点自己的事情。到周末,每每想有点自己的时间,又常常接到公婆发来的“热情邀请”,不得不带着多多去完成 “政治任务”。

亲爱的BABY侵略者

一切好像也都在情理之中。但却令柯雯对自己越来越失望。还记得几年前的批判语调:西方女人成熟早而衰老晚,三四十岁正是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年龄,而东方女性成熟晚而衰老早,好容易解除蒙昧有了女人味儿,一有孩子就母性大发,重心转移,个人事业和女性魅力从此走失。现在看看自己,柯雯觉得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嘲讽,尽管外表依然时尚,但自己和传统一辈有什么本质不同?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与BABY划清界限

在中国,我们习惯把家庭当成一个整体,家人间互相融合,界限不清。而西方传统承认每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空间、权利和边界,身为母亲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只要她知道如何为孩子、为自己、为家人划出清晰合理的界限。对,界限,正是柯雯寻找的解决方案。

界限≠排斥

但母亲们的潜意识中,界限往往和排斥划等号。不是吗?当柯雯想给多多的行为设立界限的时候,多多的反抗和眼泪让她觉得自己是在排斥孩子;当公婆希望他们每周都能带多多过去而他们每两三周去一次似乎也是对公婆的排斥;当柯雯想和老公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时,似乎也觉得自己是在排斥孩子和其他家人。为了大家都满意,为了不排斥任何人,柯雯只好尽力满足所有要求,直到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而一个身心俱疲的人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好?是该给这种恶性循环叫停的时候了!

非传统妈妈懂得界限的艺术

很多妈妈都和柯雯一样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间,希望能摆脱两头烧蜡烛的境地。那么,应该如何在家庭中划出合理的界限?这里有几条界限特别重要,就是孩子行为的界限,孩子与妈妈之间、孩子与父母以及小家庭与扩展家庭之间的界限。

孩子vs环境:对孩子说NO,or孩子对你说NO

首先,柯雯需要做的就是给多多的行为划定健康的界限,让多多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可以的——不好的——绝对禁止的。当多多做出“禁止”类行为时,一定会受到处理。这样做一开始也许会遭到反抗,但其实孩子在对父母的要求说“不”时,也正是在尝试父母容忍的界限在哪里。只要这界限能坚决一贯地执行,孩子行为的改变往往比成人容易得多。

清晰的界限会变成孩子的习惯。比如毛毛的父母要求毛毛每玩过一套玩具后要先收好再玩下一套。这件事从小开始训练,四岁的毛毛对此已经相当自觉。这不仅给父母减轻了许多的工作量,对于孩子也是一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孩子vs妈妈:“妈妈是谁的?”

两岁多的时候,孩子渐渐有了“我”的意识,也渐渐能够把自己和父母分开,这是孩子心理“断乳”的好时机。可惜很多父母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在西方家庭中,婴儿往往从出生起或断奶后就单独睡一个房间,父母一般不会为了孩子而分居不同房间。而在中国家庭中,孩子往往和母亲同睡,而父亲却往往被打发到“单身宿舍”。这种做法等于延缓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让孩子无法在自己和母亲之间感觉到界限。

孩子不能明确区分自己与妈妈的界限还会有很多其他麻烦,比如,随便动妈妈的物品,在妈妈在家工作时觉得自己有权打扰,或者像多多那样对爸爸说:“妈妈是我的,你不要碰妈妈!”

孩子vs父母:谁是二等公民?

作为健康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夫妻关系应该是家庭中第一位的关系,而孩子应处在这一单元的外层。但现实版往往是:母亲与孩子构成的“小单元”处在了家庭的核心地带,而丈夫被挤到外围,成了二等公民。

母亲与孩子过度亲密不分彼此,自然会把丈夫冷落,引起夫妻关系的矛盾。而父亲的二等公民位置,必定会削弱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权威和地位,让父亲难以从男性的角度给予孩子应有的影响。久而久之,家庭关系会离正常方向越偏越多。

在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尽管主人公杰森和麦琪有三个(后来是四个!)孩子,各自的工作也很忙碌,但他们还是经常会外出约会,这样做不仅有益于夫妻关系,在孩子面前也是个好的榜样。

而这种约会,在时间上要以雷打不动的优先级安排,在内容上则无须向孩子或其他家人“坦白交代”,在心情上更无须为这种自由而感到内疚——是的,这不是传统的做法,但传统的做法除了让女人透支自己还有什么益处?

小家庭vs扩展家庭:决定者or参与者

对于一个正常的小家庭,家庭所有内部事务的权利与责任完全属于父母,而父母可以决定让祖父母参与的限度。 对于祖父母的一些对孩子教育不利的行为,比如在孩子面前抽烟,给孩子过多不健康的食品,容许孩子做危险的事情……父母有权善意地提出意见。对于柯雯来说,如果时间、精力等客观原因不能满足祖父母某些愿望,也不必内疚,不能让家庭生活被祖父母的期望淹没。

不妨再个人主义一点

传统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互相干涉,互相施加压力,这样不分彼此的结果是大家都很累。现代女性要在家庭、事业、孩子的各种期望中依然保持作为女性的独立与魅力,需要的是在思想中添加一点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为健康的自我划出健康的界限,会让自己和他人都快乐。

爸爸说法:换个角度思考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家庭界限问题”。孩子的界限有时候很大,大到每个房间都有孩子的玩具。孩子自己的房间、客厅、书房,甚至爸爸妈妈的房间。玩具是无所不在的,孩子的家庭内部的边界也就根本不存在。

孩子的界限有时候很小,小到所有事情都需要依赖于家长的决定: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视、交什么朋友。在这个小小天地里只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家长的观点,一种是错误的观点。直到终于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开始说:“我的事情不要你们管!”他们开始主动要求划出各种各样的界限。

只有孩子有了清晰的界限,妈妈才能够获得清晰的界限。想获得界限却不能实现的妈妈需要逐步让孩子知道他/她的界限在哪里,也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熟和对界限的理解;最值得关注的情况是,如果家庭内部一开始就划错了界限,等孩子长大后再想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划界,恐怕就要多付出很多倍的代价了。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邓碧琴)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