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男孩》

本文已影响2.55W人 

《培育男孩》的作者杜布森博士是一位拥有开业证书的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婚姻、家庭和儿童问题的咨询师。全球每天有2亿人通过17种语言4200多家电台收听他的广播讲

《培育男孩》

《培育男孩》的作者杜布森博士是一位拥有开业证书的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婚姻、家庭和儿童问题的咨询师。全球每天有2亿人通过17种语言4200多家电台收听他的广播讲座。读过了书我意识到,他拥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全在他“指南”的真知灼见是来自他自己的培育经历、感受和许多社会学调查的分析依据。它有理由成为所有承担将男孩培养成为好男人这项富有挑战性工作的人士的必备参考。

《培育男孩》同时也是在教我们怎样做父母,特别是如何做父亲,因为其行为举止对男孩的性格形成极为重要:“如果你经常发火、侮辱妻子,你的孩子就会对母亲和其他女性采取同样的不尊重态度。如果你经常喝酒过多,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染上酗酒和吸毒等习惯。如果你口出脏话、吸烟或与同事打斗,你的孩子可能也会学你的样儿。如果你自私、吝啬、乱发脾气,在下一代身上你也会看到同样的表现。”

因而,成年人首先要理解我们自己的性别身份,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孩子就会对他们是谁感到双重的困惑。“对孩子采取接受的态度,然后去寻找那些使你的男孩具有个性和潜力的独特品质。抚育他、培养他、给他充足的时间,让他充分发展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

科学证明,是荷尔蒙睾丸素这个“坏小子”使男人具有了竞争性、攻击性的欲望和行为。消除隐患的方式当然就是像宫廷中那样让他们成为太监,以使其对皇室女性失去兴趣和欲望。但男人的消失绝不意味着女性的福音。从生化和解剖学上分析,“男性身上的睾丸素为女性的10—20倍之多,他们更有可能去追逐财富、权力、名誉和地位,因为在他们的体内就涌动着朝这一方向奔腾的力量。”而男人的血清素比女人的低,扁桃体又比女人的大,是这男性神经生理学的三要素一起决定了男性的气质。这是上帝设定好的程序,不可更改。

当然,无论男孩女孩,在培育上都不该遵循什么即定的范式,因为由统一模具加工出来的是机器,而不是活的生命——人。女孩有比男孩好的31条理由也好,男孩有比女孩好的47条理由也罢。其实都需如一句俗语说的,女孩要有女孩样儿,男孩要有男孩样儿。

但问题是那是个什么样儿?这始终困惑着为父为母者。有父母从小把女孩按照假小子来培养,长大以后,于飒爽英姿中透出须眉丈夫气,倒独有一番女人味。但若把男孩按照小姑娘来培养,成年了,浑身上下柔弱无骨,再操着一口娘娘腔,人们会觉得他在性倾向上出了问题。令女权主义者耿耿于怀的是,她们认为男女的性别

歧视在孩童阶段就显露出来了,为什么男孩就得玩卡车,女孩就得玩布娃娃?我倒觉得这是过虑了,男女的性别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女孩气不会靠玩玩卡车就跑到九霄云外去。

首先,父母的爱对男孩是至为重要的。“许多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相信,他们不为自己的父母所爱,被同龄人所仇恨或不尊重。其结果是产生一种自我憎恨意识,这种意识往往是暴力行为、吸毒、乱交以及自杀的前奏。它解释了为什么男孩和女孩会去做那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毫无意义的行为,诸如割破自己的身体,用利器戳伤肢体,从头到脚文身,吸食危险的毒品,把自己与死亡、性反常、穷凶极恶画上等号。”杜布森博士列举了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比如,“在过去40年里,他杀和自杀的比率上升了500%。我认为,许多杀死自己和别人的青少年都曾受到心灵的创伤。”

这就需要用爱来抚慰孩子,别叫他们的心灵受伤。对父母来说,尽量避免让孩子在年幼时受暴力文化的影响。媒体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向孩子传授了对待折磨者的错误方法。这正是杜博士写作本书的动因之一,他看到一些男孩正在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有许多因为暴力、吸毒、性乱及其他形式的反叛行为而承受着情感的压力。家庭解体对孩子,尤其对男孩,具有破坏性的影响。“我们要在我们的男孩身上树立得以永远发扬的性格:自律、对权威的尊重、对真理的服从、遵守工作道德,以及对耶稣基督的永不动摇的爱。正是对这些目标的追求促使我完成本书的写作。” 

通过研究显示,各个年龄的孩子,都有一种内在的与自己父亲连接起来的需要。而在父亲不在家或父亲不参与照料关心的情况下,受损失最大的是男孩子。“今天的男孩之所以陷入困境首先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尤其是父亲注意力分散、工作过度、筋疲力尽、烦恼不断、不关心孩子、吸食毒品、离婚分居,或者干脆无力应付。”换言之,就问题男孩来说,关键在于父亲的不参与和不关心,其结果是母亲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填补空位。而母亲没有作过男孩,对于怎样带大男孩,认识和想法比起父亲是模糊的。当然,同时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男人的影响和指引,男孩同样会健康成长。

母亲生育了男孩,父亲则造就了男孩。这需要做父亲的尤其要担当起培育男孩的责任。杜博士批评了许多男人在结婚时抱有的错误想法,以为妻子会成为其啦啦队长,照顾好孩子,且不会要求什么回报。他们认为自己最大的、或许惟一的责任是挣钱,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哪怕它需要自己一天工作12

个小时。但另一方面,女人的假设则是,她们的婚姻将是一次奇妙的浪漫经历,她们期待的是灯光烛影下的晚餐、雨中漫步、夜晚推心置腹的交谈。这两种期望都是幻想,在碰碰撞撞几年以后最后将发生冲突。工作狂男人和灰姑娘女人常常互相毁灭。

杜博士以为,对单身母亲来说,培育男孩可是件麻烦事。再婚形成的混合家庭,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决男孩寻找男性气质影响的问题。作为母亲,付出努力为男孩寻找父亲的替身是必须的,他可以是一位叔叔、邻居、教练,或音乐指挥,或学校老师,不断地让男孩置于这样的男人的影响下。因为对男孩来说,一味地模仿自己的母亲是不健康的。

男孩要学得太多了,以前是教他学得要像个绅士:要懂得尊重甚至保护身体不如自己强壮的女孩;和女孩一起走在街上,要走在靠近汽车的外圈;上餐馆时主动给女孩开门,帮她们把衣服挂好,或是指引座位;在正式场合,当一位女士离开房间或座位,或当她回来时,应主动起立。……然而,随着家庭地位的削弱和缺乏充满爱心的父亲,以及60年代后期出现的性解放运动和激进的女权运动,今天的男孩/男人面临着困惑,有些已经无所适从了。它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因为,或许女权主义者会将那“传统”的男性气质,连同她们认为“女性遭压迫的所有标志”包括胸罩一起扔进垃圾堆。可男人总不能因女权主义者的存在就把男性气质的绅士风度也当垃圾扔了吧,那或许才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男孩天生具有竞争和冒险精神,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行为。因而,杜博士对孩子能自己约束好自己持保留态度,他认为这虽然是一个值得提倡的目标,但它很少是自发形成的,需要由人去教。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还是要进行有效的和充满爱心的“管教”:男孩需要规矩,需要有人监督,需要我们教化。在这方面缺乏的男孩,会在青春期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甚至再也不能完全恢复。所以,一方面要有时间对孩子表示支持、体贴和爱心,这可以加强两代人之间的联结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孩子进行管教,甚至给予处罚。有的父母只知对孩子采取鼓励态度,却忽略了他们身上不负责任或蔑视违抗的态度,未能教他们明白行动是会带来后果的。

比如,对一些浮躁好动的男孩来说,学校的课堂,简直就是一处受难所。他们真不愿被圈坐在教室的椅子里,有的甚至宁愿通过捣乱被罚站着倒觉得舒服自在。对他们很重要的是理解,顺势而为,并努力寻求他可能取得成功的其他领域。光靠唠叨、

埋怨、逼迫、威胁或惩罚,是不能把一个小小年纪的“差生”变成一名“学者”的。不要把那些无组织性、显得懒散的孩子视为终生的失败者而对其失去信心。用你取得的成功去激励他,用你有过的失败去警醒他,让他意识到,人生的成功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可以带来辉煌的成就感,失败过后想想并没有当时感觉的那般可怕。他或她将来可能会令所以人都大吃一惊,像爱因斯坦、丘吉尔那样。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不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出自一个模子。 

用爱做纽带,在家里建立权威的、富有爱心的、健康的平衡关系。这样的“父母——子女”关系可以使孩子顺利经受青春期暴风雨的洗礼。杜博士认为,一个未受监督的孩子在一天内学到的不良行为,作父母的可能花上一年时间都难以将此消除。他特别提到了色情描写和黄色故事对男孩构成的可怕威胁:一些13岁至15岁大的孩子只要接触这些淫秽故事一次就有可能使他们一生沉溺于此。这比可卡因和海洛因更容易上瘾。父母们有责任在男孩/女孩年幼时和他们一起观看各种形式的娱乐节目,不要让邪恶的内容占据他们年幼的头脑。任何有理性的人怎么能够否认影视暴力和街头暴力之间的联系呢?办法是通过各种手段,不要让孩子总是干坐在电视机前,或是玩无聊的影碟游戏。要让他们行动起来,通过工作劳动对现实世界有一种真实的感觉和了解。“给我们的孩子设立最高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并尽可能保护他们免于接触邪恶和走向死亡。我们的家庭不可能变得十全十美,但它们可以变得更好些——比现在远远好得多。”

家庭教学正在美国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家庭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学习环境。已有越来越多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被最有名望的一些学院和大学接受录取,而且,在大学里,他们在学业和个人表现上都很杰出。家庭教学对决心这样做的父母提供了一种非常成功的方法。但这一方法限于各种条件方面的原因,在美国尚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和做到的,在中国更会是路途遥遥。但以各种名义摊派到父母头上且年年看涨的幼托赞助费、中小学教育赞助费,也许在让父母不堪其累的情形下,会让孩子早些进入家庭教学。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是,我们不是提倡所谓九年义务教育吗?可为什么孩子入托上学还要交大笔强迫你自愿“捐资助学”的赞助费呢?这不啻是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

“没有什么比把孩子带到这一世界,然后把他们一步步引上发展的道路,直至走向成熟更为辉煌的事业了。”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是把儿子们从“不成

熟的、反复无常的少年转变出诚实而有爱心的男人,他们尊重妇女、忠于婚姻、信守承诺,是果断有力的领袖、优秀的劳动者、保持着健康的男性气质。”

说到家,对男孩最有效的教育根据或管教方法,其实就是父母在家里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榜样,尤其是做父亲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嘛。这个道理说了千百年,中国男人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但他们会做父亲吗?做好父亲和培养男孩是紧密相连,甚至相辅相成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价值观和信仰;父母必须坚持在孩子面前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