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本文已影响8.72K人 

有一个姑娘,名字叫C。前一段时间,十八线男星刘洲成家暴孕期妻子的事件,曾引发了C的诸多感慨。她告诉我,虽然现在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但一看到家暴相关的新闻,多年前一幕幕恐怖的场景,依旧会浮现在脑海里,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有一个姑娘,名字叫C。

前一段时间,十八线男星刘洲成家暴孕期妻子的事件,曾引发了C的诸多感慨。

她告诉我,虽然现在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但一看到家暴相关的新闻,多年前一幕幕恐怖的场景,依旧会浮现在脑海里,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C的家庭,是人人看起来最完美和谐的那种。

父母身居要职,C又懂事上进,成绩经常名列前茅,根本无需家长操心。但正如每个完美家庭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暗疮一样,C的家庭也有他人不了解的黑暗。

从C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脾气就不好,又爱喝酒,每回喝完酒,都要找茬和她母亲吵架。母亲隐忍,为了不让家里爆发战火,总是努力忍耐父亲的谩骂,尽量不去还嘴。

可是沉默和隐忍,并不能换来父亲的善罢甘休。仿佛一记重拳打到了棉花上一样,她父亲越得不到回应,就骂得越起劲,气不过还会砸东西,甚至动手打她母亲。

尽管真正动手打的次数不多,但为数不多的几个恐怖情境,依旧在C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她在和我聊天的时候,曾满脸迷惑地说,“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还被包在小被子里,而我爸爸,竟然瞪着血红的眼睛,抓住我妈妈的头发往墙上撞,当时我妈妈还紧紧抱着我,我还能看到雪白墙壁的一抹血迹”。

然后她顿了顿说,“我当时的年龄,肯定没有两岁,但我居然都会记得这种场景,我自己都怀疑,这究竟是真实的记忆,还是我根据妈妈的叙述自己臆想出来的。但是,爸爸曾经打过妈妈,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因为我四五岁的时候,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一点我肯定没记错”。

在C的记忆中,这还不是唯一最可怕的事件。

还曾经有一个场景,是在一个漆黑的晚上,妈妈不知道吞了什么药,爸爸和她拼命掰开妈妈的嘴,把一大把白色的药丸给抠了出来。而这件事,恰好也发生在一次父母之间激烈的争吵以后。

在C的成长经历中,这种激烈争吵其实为数不多,还是有很多举家欢乐的美好记忆。

但是时至今天, 在C的噩梦中,依然有一个不断重复的梦境,那就是父亲拽着母亲头发撞墙,直至满墙鲜血淋漓,成年后的她站在旁边,却怎么也无法跑过去救下母亲。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2张

听了C的叙述,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不停地谈起家庭暴力,痛斥施暴者、同情受害方,也不断给受害者提出各种自救建议。

但无论是影视作品、社会新闻还是热点文章,很少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叙述家庭暴力带来的阴影。

就连在学术界,也只有近二十年来,才陆陆续续有了家暴对孩子影响的研究。

孩子明明受到了相同程度的伤害,得到的关注却实在不多。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3张

关于家庭暴力的事实

有多少女性遭受家庭暴力?

关于家庭暴力中的性别分布,大众惯常的认知,都是“女性是受害者,男性是加害者”。

的确,统计数字也告诉我们,在所有的家庭暴力中,有90%以上的受害者是女性,10%左右是男性。

而家庭暴力在全球女性身上的发生率,到底有多普遍?

根据相关数据,在全球范围内,至少每三个女性中,就有一个曾经被熟识的人实施过暴力,施暴者可能是自己的丈夫,也可能是家族中另一个男性成员。

更惊人的事实是,每四个女性中,就有一位曾在孕期遭受过家庭暴力。

2000年澳大利亚的女性安全调查显示,20%女性第一次遭受家庭暴力的时间,就是怀孕期间。而孕期女性被家暴的几率,是非孕期女性的4倍。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4张

有多少孩子身处父母家庭暴力中?

关于家庭暴力场景中的儿童,由于很多家暴事件都被隐藏在家庭内部,儿童更是少被记录在内,因此相关数据较少。

而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全世界生活在父母家庭暴力中的儿童,大约有2.75亿人。

事实上,这还是保守估计,真实数据可能还要多出几百万。

那么,生活在充斥暴力的家庭中,孩子的角色是怎样呢?

2010年有一项调查发现,有85%-90%的家庭暴力发生时,孩子都是全程旁观者,而其中50%的事件中,孩子也会和母亲一起被打,也就是一同成为了受害者。

另一项囊括了中国、南非、印度、埃及等国家数据的研究发现,暴露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遭受性侵和暴力的几率,要高出15倍。

所以,家庭暴力中,受害者不仅仅是女性,也很有可能是孩子。

了解以上事实以后,下一部分我们就来看看,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目睹家庭暴力,或在父母的家庭暴力中一同被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5张

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年龄最小的人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我们需要根据年龄段和持续时间来说。

母亲孕期

从上面的事实中,我们已经得知,有很多女性,在孕期就已经开始遭受家庭暴力。因此,这种经历势必也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我们已经从多篇文章中了解到了“压力、紧张促使皮质醇升高”的事实。而孕期母亲的皮质醇升高,带来的结果,就是胎儿的大脑发育迟缓,比如大脑中髓磷脂的量不足正常水平,而髓磷脂少,就非常容易引起过度兴奋的儿童症状,比如多动症。

再比如,胎儿大脑中正常细胞数量也会减少,大脑也更加容易被毒性化学物质伤害。如果孩子出生后暴露在甲醛,或误食了铅、镉等重金属,那么这类孩子受到的伤害,就会更大。

除了胎儿大脑发育受到制约,孕期被家暴,还有可能造成流产、早产、出生低体重、死胎、胎儿畸形等后果。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6张

婴儿时期

有多少家庭,会在孩子婴儿时期就发生家庭暴力呢?

一项加拿大研究发现,25%成长于家庭暴力中的孩子,年龄在1-3岁,有10%,甚至还不足1岁(Kitzmannet al. 2008)。

这些被卷入家庭暴力的孩子,有的会被妈妈当作挡箭牌,有的会被爸爸扔出来的东西砸到,有的孩子,甚至会被爸爸拿来威胁妈妈。

曾有一个火遍全网的视频中,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婴儿,被父亲的脚踩在浴室地板上,这就是孩子被父亲作为要挟筹码的案例。

而这些婴儿的发育,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7张

1、对大脑的影响

刚出生时,婴儿的大脑容量是成人的25%,第一年结束时,就会发展到66%。而此时快速发育的大脑,对于创伤经历就非常脆弱。

关于大脑的研究发现,暴露在极端创伤中,婴儿的大脑结构会发生改变,以至于未来更难处理生活中的压力。

这类孩子很容易因为一件非常小的挫折,就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这些伤害表现在婴儿身上,就是易怒、睡眠不稳,以及更严重的惊跳反应,以及更加频繁的身体疾病。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8张

2、婴儿与母亲关系的影响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他们与最早照料者的依恋关系。关系越亲密、稳定,孩子的安全感越强,对他人也更倾向于信任。

这方面的研究显示,夫妻间的家庭暴力越严重、越频繁,孩子的不安全感就越高。而在那些有长期家暴的家庭中,就有50%的母婴关系,是“紊乱的依恋关系”。

所谓“紊乱的依恋关系”,就是说婴儿对妈妈的感情,是既依赖、又害怕,妈妈既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不安全感的来源。

也就是说,妈妈没遭受家暴的时候,会给孩子敏感的回应和温暖的照料,但是在家庭暴力中,婴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又因为婴儿对妈妈抑郁、焦虑、恐惧和愤怒的心情异常敏感,因此他们也会随着妈妈的心情而变得紧张、恐惧。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9张

这种时而温暖,时而恐惧的经历,就容易让婴儿产生非常大的不安全感,并对妈妈的情感充满困惑。自然地,他也会觉得,成年人是不可靠的,无论是多么亲密的人,都不会给自己持续稳定的感情。

因此,婴儿在频繁的紧张中,大脑中的皮质醇也会升高,并且会持续积累到很高程度。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小小的压力,比如突然出现东西掉落的声音,都会让婴儿的皮质醇迅速升高,出现很强烈的反应。

简单来说,长期目睹家暴,就会让婴儿们过度警戒、过度敏感,始终在警惕周围是否有危险。

等到婴儿们长大,他们身体会一如既往保持过度紧张敏感的状态。

到了学校,与同龄人相处时,他们也倾向于时刻处于自卫状态,容易对潜在的危险走出过激反应。这种紧张,不仅会消耗正常学习的精力,也会因为富有攻击性,而无法获得很好的人缘。

这样看来,婴儿由于其无力自我保护,严重依赖母亲的照料,就会更容易被家庭暴力剥夺走有质量的照料,受到的伤害也是异常深远的。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10张

儿童时期

从身体发育的角度来说,如果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暴力,一些很简单的发展,都会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出现“退化”症状。

比如,原本已经能大小便自理的孩子,突然开始频繁尿床,再比如本已经可以流利说话的孩子,突然开始结巴、语言迟钝。

还有的孩子,会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因为他们无法信任这个世界,只得紧紧抓住最依赖的妈妈。

伴随着分离焦虑,孩子还会因为无法发展出正常的信任感,从而难以进行自由的探索行为,对世界缺乏基本的了解。

这种“故步自封”的症状,也会使得孩子无法与同龄人正常交往,难以发展出对他人的同理心,并感到社交孤立,长此以往便可能产生社交障碍

从行为发展方面来说,儿童时常目睹父母的家庭暴力,也会难以发展处正常的信任感、安全感,并对周围的人和物保持攻击性。

曾有一个研究发现,生活在暴力家庭的三岁孩子,就已经被成年人的愤怒情绪所影响,对于同龄人也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他们很容易多他人过度警戒,把好意当作恶意,从而做出过激举动。

还有很多研究数据表明,来自家暴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在学校参与霸凌,卷入打架的几率也会高3倍。

不过,也并非所有孩子都会表现出攻击性。有研究证明,身处家庭暴力中,男孩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而女孩更可能出现沮丧和抑郁。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11张

除了行为出现紊乱,这些孩子还容易出现认知方面的问题,比如认知障碍,以及专注力问题,他们无法专注于学校功课,从而使成绩难以进步。

此外,面对父母长期的暴力,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也会更加消极。不仅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也会缺乏积极的生活目标和未来期待,而且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自我认知和道德发展,都会受到阻碍,从而落后于其他孩子。

更有甚者,在儿童时期就可能出现抑郁症、精神分裂等严重的精神疾病。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12张

青少年时期

如果一个孩子,从儿童时期,甚至婴儿时期就开始目睹父母的家庭暴力,并且战火一直延续到青少年,那么他就很可能集齐以上两个时期几乎所有的伤害。

美国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在2000年的研究还显示,从童年开始目睹父亲对母亲的家暴,与青少年女孩的毒品滥用、饮食紊乱、未成年早孕,以及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有关系。

而且,来自家暴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无家可归,也有更高的几率采取危险行为、逃避行为,他们自己也很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一员。

曾经就有澳大利亚的研究指出,在长期行为暴力的青少年中,就有40%都来自暴力频发的家庭。

多个国家的研究都发现,那些从小被虐待,或者经常目睹母亲被家暴的男孩,成家后成为家暴者的几率,要更高。

还有2000年的研究说,30%曾目睹父母家庭暴力的男孩,长大以后自己也可能变得很暴力,他们会认为,自己使用的暴力是合理的、正当的,因为从小父母就是如此解决问题的。

并且,对于男孩来说,他们会通过父亲对母亲的行径,而认为女性的地位低下,可以随便欺负。

还会有的孩子,因为母亲长期的忍气吞声,而将最初的同情和心疼,转化为对母亲的怨怼,恨她们懦弱无力、不知反抗,久而久之,也会影响这些孩子对女性的基本看法。

以上,就是长期目睹家庭暴力,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影响。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有30%的孩子会陷入暴力轮回,那也意味着,有70%的孩子,并不会加入暴虐行列。

那么,究竟有什么因素,会帮孩子避免受到暴力的“遗传”呢?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13张

什么样的孩子,更不容易受到家暴影响?

性格:性格开朗随和,认知能力高(智商高)的孩子;

性别:男孩更容易受到暴力的传染;

暴力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短期、较轻的家庭暴力,影响更小;

是否有其他危险因素:孩子暴露在风险因素中越多,出现行为问题的几率也就越大。这些风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贫困、失业、营养不良、居住环境差、教育和科技资源少;

是否有同龄人帮助:如果有亲密的朋友,也可以抵挡一些父母的暴力影响;

是否有可靠成年人帮助:研究显示,哪怕孩子身边有一个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的成年人(祖父母、老师、家族朋友等),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还有孩子报告,如果有一个可靠、有同情心、有能力的邻居,也对他们是一个很有用的支持来源;

妈妈是否依然提供良好照料:在身陷家庭暴力的同时,如果妈妈依然能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温暖回应和需求满足,教给他们必要的生存技能,并示范出“坚定而非暴力”的抵抗态度,同时也能维持自身精神状态的健康,也能让孩子少受暴力的影响。

知道了这些保护性因素,那么家长们可能就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14张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1、孩子需要安全、稳定的家庭氛围,保护孩子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不要让家庭暴力发生。

2、孩子需要知道,身边会有成年人会倾听他们,无条件爱他们,相信他们、保护他们。

3、孩子需要秩序感。所谓秩序感,就是正常稳定的吃饭、睡觉、玩耍、上学,而家庭暴力很容易把孩子生活搅得翻天覆地,打破正常秩序,剥夺安全感。

4、如果你家有家庭暴力,那么无论是谁,都不应忽略孩子的需求,对于孩子应是充满理解、没有敌意的。

当然,我们不能强求遭受家暴的母亲,还能对孩子正常微笑。所以,如果你是受害者,请在家暴发生后留存证据、及时就医,同时寻找亲人、朋友的支持,请求他们帮忙妥善安置孩子,安抚孩子的惊恐和紧张情绪,必要时请带孩子暂时离开事发场所。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15张

5、如果孩子不幸目睹了家暴,家长需要打破沉默和尴尬,主动找孩子聊。告诉孩子,家庭暴力是错误的,遇到冲突时需要以非暴力的方式去解决,以免孩子长期习得暴力的相处方式,影响社交能力和基本价值观。

6、有的孩子会认为,父母之间的家庭暴力与自己有关,从而会责怪自己,并尝试修复家庭。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暴力的发生不是他的错,成年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也不是孩子的责任。

7、如果孩子对施暴方家长爱恨交加,可以告诉孩子,无论你爱他(施暴方)、恨他,或者爱他的人、痛恨他的行为,都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在父母之间站队。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16张

结语

我曾经给大家推荐过美剧《大小谎言》,里面就有一位全职妈妈Celest,她才貌双全、家庭富有,有两个漂亮的双胞胎儿子,丈夫又帅气多金,生活如画一般美好。

但是,这一切并没影响她成为一个家暴受害者。

大人之间的家庭暴力,只会把孩子变成精神废物 第17张

尽管她伤痕累累,也对丈夫痛恨入骨,但夫妻俩依旧心照不宣地在别人面前伪装着恩爱,在孩子面前也佯装和谐,他们也曾以为,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里发生的暴力。

然而,年纪仅有六七岁的双胞胎之一,从一年级开学第一天,就开始霸凌女同学,而欺负人的手段,就是他父亲惯常使用的掐脖子。

所以,这就是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这篇文章,并没有从女性受害者的角度,来谈遇到家暴以后怎么办。

我国虽然已经有了相关法律,但无论从执法机关、社会传统还是“家丑不外扬”的习俗来说,女性自保的路途,依旧充满坎坷。对此,我们也无力提出一个尽善尽美的解决方式。

但是,至少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各位能控制住脾气,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那么就已经等于在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了。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相待。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